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1933年台北州各教堂、教會

查到1933年台北州內各地基督教會及天主教堂如下:

◎日本基督教會
 台北日本基督教會       台北市幸町7、8番地
 基隆日本基督傳道教會     基隆市天神町111番地

◎日本聖公會
 台北日本聖公會        台北市本町4丁目26番地
 日本聖公會基隆講義所     基隆市壽町2丁目15番地
 日本聖公會宜蘭講義所     宜蘭郡宜蘭街宜蘭字艮門3番地

◎天主公教會
 台北天主公教會(大稻埕天主堂)台北市蓬萊町29至36番地
 樺山天主堂          台北市樺山町21番地
 滬尾天主堂          淡水郡淡水街淡水字永吉24、25番地
 興化店講道廳         淡水郡淡水街興化店字牛埔100番地
 基隆天主堂          基隆市堀川町109番地
 四腳亭講道廳         基隆郡瑞芳庄四腳亭字楓子瀨64番地
 和尚洲天主堂         新莊郡鷺洲庄和尚洲樓子厝518番地

◎長老教會
 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局  台北市若竹町3丁目17番地
 大稻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北市日新町3丁目29番地
 艋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北市若竹町3丁目17番地
 雙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北市宮前町364番地
 下奎府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北市下奎府町3丁目3番地之5
 基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基隆市玉田町2丁目42、43番地
 汐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七星郡汐止街汐止字汐止371番地
 士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七星郡士林庄士林318番地
 三角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七星郡士林庄社子字三角埔80番地
 北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七星郡北投庄北投507番地之1
 松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七星郡松山庄松山140番地
 南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義所  七星郡內湖庄南港三重埔622番地
 淡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淡水郡淡水街淡水字龍目井20番地
 灰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義所  淡水郡淡水街灰磘子字番子田77番地
 八里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淡水郡八里庄小八里坌字訊塘埔11番地
 小基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義所 淡水郡三芝庄小基隆字埔頭174番地
 老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義所  淡水郡石門庄老梅字大丘田18番地
 金包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基隆郡金山庄下中殷字金包里164番地
 暖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基隆郡七堵庄暖暖字暖暖80番地
 石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義所  基隆郡平溪庄石底字石底77番地
 瑞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基隆郡瑞芳庄柑子瀨字柑子瀨76番地
 頂雙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基隆郡雙溪庄雙溪字雙溪15番地
 宜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宜蘭郡宜蘭街宜蘭字艮門2番地之2
 礁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宜蘭郡礁溪庄礁溪字礁溪165番地
 頭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宜蘭郡頭圍庄頭圍226番地
 羅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羅東郡羅東街羅東165番地
 利澤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羅東郡五結庄利澤簡107番地
 叭哩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羅東郡三星庄三星字月眉41番地
 蘇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義所  蘇澳郡蘇澳庄蘇澳字蘇澳8番地
 大南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義所 蘇澳郡蘇澳庄大南澳字浪速18番戶
 新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文山郡新店庄大坪林字新店7番地之1
 內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文山郡深坑庄內湖字木柵63番地之1
 坪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義所  文山郡坪林庄坪林字坪林29番地
 枋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海山郡板橋街板橋43番地
 樹林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義所 海山郡鶯歌庄彭福字樹林166番地
 三角湧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海山郡三峽庄三峽字117番地之1
 新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莊郡新莊街新莊字新莊331番地
 和尚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莊郡鷺洲庄和尚洲樓子厝577番地

◎東洋宣教會日本ホーリネス教會
 台北日本ホーリネス教會     台北市御成町1丁目10番地
 大稻埕聖潔教會        台北市太平町2丁目13番地
 大稻埕聖潔教會古亭庄講義所  台北市古亭町120番地
 基隆ホーリネス教會       基隆市壽町1丁目25番地
 東洋宣教會宜蘭ホーリネス教會  宜蘭郡宜蘭街宜蘭字巽門238番地
 羅東ホーリネス教會       羅東郡羅東街十八埒199番地

◎救世軍
 救世軍台北小隊        台北市末廣町1丁目3番地
 救世軍基隆小隊        基隆市日新町4丁目8番地

◎日本メソヂスト教會
 台北日本メソヂスト教會     台北市兒玉町3丁目1番地



▲ 大稻埕天主堂興建於1911年
 (圖片來源:台灣寫真帖 第2卷 第1集,1915年)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延平南路45號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04年12月30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指定台北市延平南路45號的建築物為歷史建築,其指定理由為:1.建築物外牆面以斬石子方式處理,為日治時期少見之工法,室內天花裝修之灰泥線腳,頗具巧思,整體而言,建築物保有原有構造,而其造型、建材、工法均具保存價值;2.內部空間完整且位於街角巷口,深具再利用之價值。


▲ 延平南路45號的歷史建築,立面以斬石子方式處理

延平南路45號2樓及3樓目前為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負責執行傅爾布萊特計畫(The Fulbright Program),協助台灣與美國學者、研究人員、專業人士及學生從事學術與文化交流。3樓設有美國教育資訊中心,提供有意赴美留學之各界人士各項資訊,備有留美參考書籍一千多冊、美國各個大學目錄等圖書資料,並有網路、電話及現場專人諮詢等服務。


▲ Google Earth 衛星圖,林小昇用紅色圈出延平南路45號的位置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看出哪裡有問題了嗎?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

西本願寺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別院,位在台北市新起町1丁目1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中華路一段147號。當年日本佛教共有曹洞宗、臨濟宗、天台宗、本門法華宗、顯本法華宗、淨土宗、真言宗、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等多個教派來到台灣傳教,其中真宗本願寺派和真宗大谷派原本是同宗,自從1602年鬧分裂後,兩派位於京都的寺院恰好隔鄰一西一東,為方便於區分,一般通稱位於西邊的真宗本願寺派為西本願寺,東邊的真宗大谷派則為東本願寺。西本願寺與東本願寺在台北市都分別建有別院,東本願寺台北別院位於壽町2丁目5番地,反而是在西本願寺的西北方。


▲ 第1代的西本願寺本堂、鐘樓和集會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1895年真宗本願寺派即隨軍隊來到台灣傳教,隔年起借用台北北門外的至道宮為布教基地,稱為巡教使駐在所,開始向全台各地宣教。1897年3月就買了位在新起町的土地2,500坪,準備興建台北布教場,但到了1900年獲得本山(即教派總部)撥付2萬5,000圓資金之後,才真正開始著手進行建築工程,興建面對所、集會所及宿舍各1棟,由田村佐太郎的田村組承攬施工,契約金額2萬8,494圓,經費不足部分則向信徒募款。於1900年5月3日開工,隔年9月15日竣工,完工後以面對所作為第1代的本堂,集會所兼做為事務室及輪番所,9月22日舉行入佛式,台北布教所並升格為台北別院。當時的總督兒玉源太郎送了一塊他寫著「樹心佛地」的匾額給西本願寺台北別院,於1903年1月10日掛於集會所。

幾年之後,總督府公告最新的台北市市區改正計畫,寺方才發現本堂、鐘樓和集會所恰好都落在道路預定地上,只好再另起計畫建新的本堂,於1908年4月先買下鄰地1,850坪,以供日後遷建之用。遷建工程是由御廟所最先開始,於1920年勘定位置完成後,隔年10月8日動工,1922年8月13日舉行上棟式,至1923年2月17日落成舉行慶讚法會。接著是會館於1922年6月20日動工,由高賴與助承攬興建,隔年2月10日竣工,總坪數108.8坪,為磚造建築,完工後命名為樹心會館,做為舉辦演講等集會場所。鐘樓亦於1922年11月16日動工,由大石熊太郎承攬興建,隔年1月16日舉行上棟式,2月17日與新落成的御廟所、會館一起舉辦慶讚法會。

當時輪番(即寺院的住持)是住在集會所裡面,1924年1月11日凌晨2時集會所的浴室突然起火,大火一發不可收拾,把整棟集會所包括裡面儲存的藏經、重要書籍,連同兒玉源太郎寫的「樹心佛地」匾額全部燒毀。火災之後決定興建獨立的輪番所供輪番居住,新輪番所於1924年5月開工興建,也是由大石熊太郎承攬建造,工程經費7,500圓,9月7日落成。因遭遇過失火的教訓,為防萬一,寺方特別為後來第2代的本堂含佛具投保25萬圓的火險,御廟所也投保了2萬4,000圓,其餘建物5萬9,000圓,合計共33萬3,000圓的火災保險,1年的保費就要繳給保險公司601.1圓。


▲ 第2代的西本願寺本堂外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至於本堂部分,寺方於1925年3月29日成立建築計畫委員會,開始商議第2代本堂新築事宜,但因輪番佐佐木芳照調任北美開教總長,使得委員會暫停運作。到了1927年2月新任輪番芝原玄超上任後,才又繼續展開討論,確定本堂建築造型將採用紫宸殿型,工程預算為25萬圓,並儘速展開募款。到了12月29日建築委員會決議,聘請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擔任最高顧問,並委由松井角平的松井組承攬工程,隨即展開設計工作。松井組創業於1586年,第1代的松井角右衛門就開始從事營建業,傳到了松井角平已經是第15代。1923年因關東大地震燒毀的西本願寺築地別院,其重建工程就是由松井角平承攬興建,而設計者則是松井角平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時的老師伊東忠太。

1929年初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台北別院申請改名為台灣別院,於2月2日核准。在新建第2代本堂的進度方面,松井組於1930年1月29日提交本堂設計圖,經委員會審查後,與松井組協商希望能將價錢壓低在23萬圓以內,在井手薰出面交涉斡旋下,雙方先於3月4日簽下草約,6月12日簽訂本堂興建工程正式契約,7月25日盛大舉行起工式後工程全面展開,並在1931年5月10日舉行上棟式,同年12月31日竣工,隔年1月7日舉行入佛式,本堂部分全部完工。

至於新建附屬設施部分包括庫裡和山門,庫裡是寺院儲藏及調理食物的地方,庫裡新建工程於1933年11月11日開工,由浦田永太郎的浦田組承攬興建,同年12月19日舉行上棟式,1934年4月10日完工,總工程費3萬圓;最後山門於1934年1月17日開工,由川本澤一的川本組承攬,採用台灣檜木打造,3月16日舉行上棟式,並趕在4月10日的吉日與一起庫裡竣工。為慶祝新建本堂、山門和庫裡全部大功告成,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宗主大谷光瑞,指派他弟弟大谷光明來台灣主持慶讚法會,於4月16日抵達台北,隔日主持法會後,又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巡迴該教派在台灣各地的寺院,大谷光明於回日本前,在本堂前種下一棵梢楠木,現在不知是否還活著。


▲ 西本願寺本堂新築落成慶讚會會後合影,前排中央為大谷光明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第2代本堂建坪有302坪,正面寬度為18.82間,約34.22公尺,分為7跨,高度為76尺,約23.03公尺,建物分為階上及階下兩層,階上為木造如京都紫宸殿的宮殿建築,建材採用台灣產的紅檜木,室內分外陣與內陣兩部分,梁柱裝飾雕工精細,挑高的廟堂空間更突顯莊嚴氣勢。本堂基礎為防蟻害採鋼筋混凝土造,階下看似為單純的廟堂基座,其實內部配置有圖書室、會議室、事務室、輪番室、娛樂室、獨身室、食堂、湯沸場、倉庫等空間,床、書櫃、衣櫥等各式生活設施俱全。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本堂階上平面圖,紅色字是林小昇加註的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1號,1933年)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本堂正向立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1號,1933年)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本堂側向立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1號,1933年)


▲ 由左至右分別為樹心幼稚園、鐘樓及山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 位在西本願寺本堂旁的建築是御廟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 左邊的建築物為庫裡,右邊則是輪番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建物配置圖,紅色字是林小昇加註的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 將西本願寺台灣別院建物配置圖套疊上 Google Earth 衛星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本願寺台灣別院被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第二處佔用,第二處負責情治保安工作,檯面上的說法是防杜共產黨滲透,實際上則是當權者用來整肅異己的工具,常用的手法是隨便給人安個匪諜的罪名,先押人再屈打成招,就算刑求後仍得不到目的,照樣可以把人幹掉再說成畏罪自殺。如林小昇前面提到的,西本願寺本堂階下裡各式設施一應俱全,警備總部會使用這裡不是沒有道理。

戰後西本願寺台灣別院不但被警備總部佔用,甚至連交響樂團都搬進去了。1949年起再演變成為大量中國移民落腳的地方,陸續有陸軍第六軍的眷屬及退伍軍人入住,能佔到房子的算幸運,佔不到房子的,在庭院裡隨意搭起簡易的棚子就克難住下來,1955年2月又加入被從大陳島強迫撤退搬遷來台灣的居民,繼續加蓋成大片的違章建築群。另外還有從中國來的理教也打西本願寺的主意,動用關係要求把本堂撥給該教作為總公所之用,到1955年11月中華理教總公所正式遷入,改名為清心堂,堂外則仍是雜亂不堪的大雜院。

1975年4月5日下午5時,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本堂南側的簷角突然冒出火苗,隨後大火一發不可收拾,到了晚上火勢才被控制,本堂階上木造建築全部被火夷平,僅存階下鋼筋混凝土的部分,附近200多戶違建亦受到波及,而那天正好是蔣介石死掉的日子。火災之後,佔住戶又回來了,蓋起更多更大的違建,就連理教也是在燒毀的本堂上繼續搭起佛堂。直到2005年台北市政府發放違建戶拆遷補償費,並協助安置到國宅後,西本願寺的大片違建終於在7月20日拆除,只保留原寺院所屬建築,隨後進入古蹟鑑定階段,但又在這敏感時刻,樹心會館於8月3日凌晨5時無故起火,把木造屋頂燒個精光,只剩下被火燻黑的紅磚牆。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木造的本堂已被大火燒毀,僅存基座


▲ 鋼筋混凝土造的基座都長出樹來


▲ 由另一側看本堂的殘蹟,後方有一角已拆掉蓋起大樓


▲ 本堂旁的御廟所也燒毀,僅餘置骨灰罈的地下室尚存


▲ 輪番所較其他建物為完整,但保存狀況不佳


▲ 輪番所背面臨馬路側被奇異的公共藝術包圍


▲ 樹心會館於2005年辦理古蹟鑑定後不久遭無名火燒毀


▲ 樹心會館的大門早被佔用戶改得不像樣


▲ 鐘樓內已無大鐘,傳聞被民間人士蒐藏


▲ 目前鐘樓變成這副怪模樣,後方還有不知所云的五月天機器人


延伸閱讀: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稻江會館@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樹心會館@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相機榮退紀念

陪伴林小昇超過6個年頭的數位相機Canon IXUS500,終於在今天要退休了。這些年來拍棒球場、拍老房子全都靠它,6年來雖然壞過光學元件,也斷過記憶卡蓋,不過送修免錢,相機本身到現在都好好的,倒是幾顆電池都已老化,沒辦法充電了,才決定換一台新相機。


▲ 林小昇用了6年多的數位相機 Canon IXUS500

接替的新相機是Canon S95,並不算是最新型的相機,所以開箱文就免了,附上Canon S95的廣告影片,女主角還蠻漂亮的,慢慢看吧。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台南婦人會館

台南愛國婦人會館位在台南市南門町,其隸屬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台南州支部,落成於1940年2月,工程總經費為5萬6,000圓,其中愛國婦人會本部補助5,000圓,台南州廳補助5,000圓,各界寄付2萬7,650圓,其餘則為貸款。婦人會館包括前棟2層樓的會館,建坪有150坪,以及後棟1層樓的授產講習室,建坪為67坪。會館建築為日本洋風住宅式樣,基座為洗石子,1樓外牆貼面磚,2樓則是木板外牆,屋頂覆黑瓦,牆壁四周開方窗,大門入口處有長八角花窗。後棟為授產講習室、宿舍和炊事場等附屬設施,與會館之間有廊道相連。


▲ 台南愛國婦人會館正面外觀
 (圖片來源: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志,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國婦人會館由紅十字會接收,但其僅使用後棟的授產所,用來開設托兒所。前棟的會館曾經被中國國民黨當作台南市黨部,1948年起租給美國新聞處,美國人在裡面設有圖書館,並常舉辦電影放映會和藝文活動,直到1978年台美斷交後美國新聞處撤離,其藏書捐贈予台南市政府,市政府便將該處改為台南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2001年起封館,直到最近才接近整修完成。


▲ 台南愛國婦人會館正面現況


▲ 台南愛國婦人會館側面現況


▲ 台南愛國婦人會館原建築用木材


▲ 木料上印有和歌山縣檢驗印記


▲ 美軍於1951年6月18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畫出台南婦人會館的範圍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會館位置為整修時的臨時頂棚

延伸閱讀:愛國高等技藝女學校@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陸軍病院入院者家族宿泊所@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教育會館

日本於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後,有感於與台灣人民間因語言的隔閡,不利其施政,便積極推動新式的學校教育。為了推行日本語教育,1898年總督府國語學校的相關教職人員,首先在台北籌組國語教授研究會,隔年更名為國語研究會,又在1901年2月17日將國語研究會改組,成立台灣教育會,並由當時任總督府參事官長的石塚英藏擔任第一任會長,民政部學務課長松岡辨擔任副會長。

台灣教育會定期發行台灣教育雜誌,表達教育意見,協助日語教育普及化的工作。事務所最初設置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內,之後則遷往總督府學務部內辦公。台灣教育會的工作內容,除了台灣教育雜誌的發行,還定期舉辦日語研習會與演講會、教育功績的表揚、通俗書籍的編纂與出版,辦理芝山巖祭典等。此外,台灣教育協會也協助台灣美術展覽會的推展工作。


▲ 台灣教育會館外觀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5號,1931年)

台灣教育會是當時由官方支持的社會教育團體,組織日漸龐大,會員人數超過五千人,業務量也隨之遽增,依附於學務部內辦公已不敷使用,便思另覓地興建專屬的會館。經過一番籌畫,選定於台北市龍口町1丁目1、2、3番地,以目前的地址來說,是南海路54號,占地達333坪8合4勺5才,興建一棟中央3層樓、左右兩翼為2層樓的加強磚造建築,室內面積共有755坪7合2勺。

台灣教育會館建築工事是由總督府營繕課的井手薰和遠藤久美共同設計,藤井渫負責監造,營造工程是由田村作太郎承攬施作,衛生及防水工程由堀內商會承包,電燈工程由本田商會承包,家具和一般裝飾由橫山裝飾品店承包,於1930年4月21日開始動工興建,隔年4月25日竣工。在工程經費方面,建築費15萬圓,設備費1萬2,352圓52錢,總共花費16萬2,352圓52錢。

台灣教育會館大門外有車寄,1樓著重的是集會、台灣教育會編印教材等功能,內部配置有玄關、下足室、事務室、食堂、集會場、映寫室、豫備室、倉庫、湯沸室、小使室、寫真水洗室、暗室、現像室、乾燥室以及便所等。2樓是展覽空間,配置有中、左、右共3間舉辦展覽用的陳列室,另外還有休憩室、豫備室以及露台。


▲ 台灣教育會館1樓映寫室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5號,1931年)

設計者井手薰當時擔任總督府營繕課的課長,他出生於1879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算是日本第一代接受西式建築教育的人,畢業後於1906年進入日本近代建築大師辰野金吾在東京的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工作,4年後經由辰野金吾的介紹,來到台灣任職於總督府土木部,協助森山松之助從事官署建築的設計與建造,並且參與了總督府的設計工作。

井手薰在1919年升任總督府營繕課的課長,之後經過幾次職位調動後又回任,並曾於1929年獲選擔任台灣建築會的會長,主要的設計作品有台北高等學校本館與講堂、日本基督教團台北幸町教會、建功神社、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台北公會堂、台北市役所等。直到1940年從營繕課長的職位退休,退休4年後病逝於台北,得年66歲。


▲ 台灣教育會館3樓集會室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5號,1931年)

台灣教育會館建築式樣屬於近世式,外觀呈現從西洋歷史式樣過渡到現代式樣的特徵,其外牆貼北投窯業株式會社出產的褐色面磚,窗緣、牆腰及屋簷都有洗石子的幾何紋樣裝飾,展現出藝術裝飾風格。因建物本身設計具有展覽功能,可以說是台灣首座現代化的藝文展覽館,自1931年起的第5回到第9回台灣美術展覽會,以及自1938年起的第1回到第4回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都是在這裡舉辦。

台灣教育會館一直是台北,甚至是全台灣最重要的美術沙龍之一。台灣前輩畫家楊三郎、顏水龍、洪瑞麟、劉啟祥、藍蔭鼎都曾在這裡舉辦過個展。名雕塑家黃土水曾入選1921年第3屆帝國美術院美術展覽會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甘露水」,就展示在會館一樓大廳的樓梯口。目前台灣畫壇歷史最悠久的美術團體台陽美術協會成立於1934年11月12日,創始會員包括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李梅樹、陳清汾、李石樵和立石鐵臣等8位當時的青年畫家,其自1935年起的第1回至第5回台陽美術展覽會,也都是在台灣教育會館舉辦。


▲ 1956年拍攝的照片,當時為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所使用
 (圖片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國家文化資料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隨即設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指派原福建省主席陳儀擔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司令,陳儀一面強行徵收米、鹽、糖等民生物品,又加強對菸、酒、火柴的專賣壟斷,一面將糧食、物資及設備等,私自運往上海的黑市販售牟利,經濟因此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物價一日三漲,搞得民不聊生,台灣人民生活水準大幅倒退。且陳儀又縱容下屬官吏貪贓枉法,胡作非為魚肉百姓,導致民怨沸騰。

1945年的戰後,台灣教育會館先被海軍台澎要港司令部台北辦事處所佔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4月2日電告警備總司令部,台灣省參議會會址已決定設在台灣教育會館,要求海軍台澎要港司令部台北辦事處遷讓。台灣省參議會的參議員,是先由17個縣市的參議會採間接選舉產生,第1屆省參議員共30名,1946年5月1日於台灣教育會館正式成立台灣省參議會。

第1屆台灣省參議會成立之後,便對行政長官公署的施政大加撻伐,不少大砲級的參議員質詢時當面給陳儀難看,卻也因此埋下日後的災難。1947年2月27日晚間,台北因一件專賣局查緝員開槍打死民眾的事件,人民對政府不滿的積怨一股腦兒爆發出來,隔日起演變為大規模反政府暴動,並且迅速蔓延至全台灣,即是二二八事件,陳儀表面上對人民做出讓步,背地裡卻電告蔣介石緊急派兵來台灣鎮壓。

中國軍隊於1947年3月8日自基隆及高雄上岸,由南北兩路進行全台灣血腥屠殺式掃蕩,隨之而來的是對意見領袖及知識份子的逮捕行動。參議員自然也成為被整肅的對象,其中王添燈、林連宗被殺身亡,郭國基、林日高、洪約白、馬有岳被捕入獄,顏欽賢、蔣渭川則被通緝,另有幾位參議員辭職避居海外,剩餘下來的也因有所顧忌,議場上出席、提案與發言數銳減,台灣省參議會已名存實亡。

台灣省參議會就僅存在這麼1屆,雖受中國內戰因素曾延長任期2年半,還是於1951年因調整縣市行政區域,使省參議員失去其原本選區代表性而被廢止。同年12月11日重新成立第1屆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會址仍然設於台灣教育會館,而再於1959年6月24日,將原本的第3屆臨時省議會,直接改為第1屆台灣省議會。


▲ 台灣教育會館的現況,將於此設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於1958年5月1日搬遷至台中霧峰新的會所後,台灣教育會館空了出來。正逢前一年發生了美軍援顧問團雷諾玆上士(Robert G. Reynolds)開搶打死劉自然的事件,一群民眾把原本位於台北北門附近的美國大使館和美國新聞處砸個稀巴爛,台灣當局自知理虧,便將該建築租給美國大使館,做為美國在台新聞處新的辦公處所。

美國在台新聞處於1958年12月2日進駐台灣教育會館辦公後,開闢林肯中心,重新恢復該建築原有的藝文功能,經常舉辦電影放映、展覽、音樂欣賞會、演講以及戲劇等活動,並設有圖書館,定時更新英文書籍和雜誌期刊。由於當時台灣處於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及社會環境相當封閉,一般民眾僅能藉由美國文化中心,獲取國外最新資訊,成為接觸歐美西方文明的前哨。

在當年台北沒有其他當代藝術表演場館的時代,唯有美國文化中心,灌溉年輕人心頭的現代藝術種子。不僅當年多位美國重要表演藝術家如現代舞大師瑪沙葛蘭姆(Martha Graham)、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及保羅泰勒(Paul Taylor)等,都曾在此精采示範演出。台灣本地藝術創作者,往往透過美國文化中心的展覽而成名,1973年2月9日剛學成歸國的舞蹈家林懷民,便選擇在此發表舞蹈作品;而素人畫家洪通於1976年3月12日首次舉辦個展時,這裡更是被一圈圈的人潮包圍。

台灣教育會館雖租予美國使用30餘年,產權卻一直是屬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年底租約到期後,台灣省政府不願再續租,打算拆掉改建大樓。此舉引來文化界人士齊聲反對,並大聲呼籲政府應保存這處深具紀念價值的重要場所,省政府只好將拆屋計畫擱置。正好中國童子軍總會原位於松江路的房舍是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財產,教育局決定收回,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便將台灣教育會館租給童子軍總部使用1年。

1年後,美國在台協會文化組於1993年3年22日又回租台灣教育會館,連同美國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學術交流基金會都一併遷回原址,直到2002年3月1日改租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國際貿易大樓後才遷出,台灣教育會館由教育部收回。2006年行政院規劃於此成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並於2007年2月28日已掛牌,卻因預算未獲立法院通過而延宕至今。


▲ 台灣教育會館大門外,車寄的牆緣有洗石子幾何紋飾


▲ 台灣教育會館規劃設立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 由台灣教育會館大門口向內望大廳及樓梯間


▲ 1樓大廳樓梯間


▲ 1樓內部走廊


▲ 台灣教育會館重新整修時,外牆面磚復舊情形


▲ 原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入口,位於台灣教育會館一旁

本篇是一年前的舊文了,原寫於台灣教育會館@林小昇之福爾摩沙大探索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新富町市場

台北市公設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位於台北市新富町3丁目21番地,其前身是1918年12月25日創立的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綠町市場於1920年10月配合地方制度改正移歸台北市管轄。而後為改善市場機能,台北市役所另於新富町覓地興建現代化新式市場,以取代綠町市場。新富町市場於1935年1月7日動工興建,至同年6月28日竣工啟用,土地面積有505.8216坪,建築面積為199.260坪,是1層樓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外觀採藝術裝飾風格,平面配置為U字馬蹄形,中間有供採光及通風用的天井。


▲ 新富町市場興建於1935年,是由綠町市場搬遷而來

新富町市場1935年剛開幕時,市場內店舖數共37家,包括有販賣蔬菜4家,豚肉5家,牛、雞肉1家,鮮魚4家,食料、雜貨4家,佃煮、天婦羅2家,蒟蒻、豆腐2家,冰塊、飲料水1家,荒物、陶器2家,酒、煙草、菓子1家,內地、台灣菓子3家,小間物3家,文具1家,和洋雜貨1家,傘履物1家、電氣、器具1家,金物1家,還有1家是空店舖。


▲ 1945年美軍拍攝的空照圖,新富町市場平面呈U字型,非常特別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新富町市場已隱身於巷子裡


▲ 新富町市場U字形中間採光及通風用的天井


▲ 新富町市場內部現況


▲ 市場屋頂圓弧部RC梁構架


▲ 市場裡的木製攤架


▲ 部分攤架上還有雕花


▲ 新富町市場圓弧部外觀現況


▲ 一旁的市場事務所也還在,只是屋頂已換成鐵皮

延伸閱讀:Art Deco的老市場典範-三水街新富市場@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