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教育會館

日本於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後,有感於與台灣人民間因語言的隔閡,不利其施政,便積極推動新式的學校教育。為了推行日本語教育,1898年總督府國語學校的相關教職人員,首先在台北籌組國語教授研究會,隔年更名為國語研究會,又在1901年2月17日將國語研究會改組,成立台灣教育會,並由當時任總督府參事官長的石塚英藏擔任第一任會長,民政部學務課長松岡辨擔任副會長。

台灣教育會定期發行台灣教育雜誌,表達教育意見,協助日語教育普及化的工作。事務所最初設置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內,之後則遷往總督府學務部內辦公。台灣教育會的工作內容,除了台灣教育雜誌的發行,還定期舉辦日語研習會與演講會、教育功績的表揚、通俗書籍的編纂與出版,辦理芝山巖祭典等。此外,台灣教育協會也協助台灣美術展覽會的推展工作。


▲ 台灣教育會館外觀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5號,1931年)

台灣教育會是當時由官方支持的社會教育團體,組織日漸龐大,會員人數超過五千人,業務量也隨之遽增,依附於學務部內辦公已不敷使用,便思另覓地興建專屬的會館。經過一番籌畫,選定於台北市龍口町1丁目1、2、3番地,以目前的地址來說,是南海路54號,占地達333坪8合4勺5才,興建一棟中央3層樓、左右兩翼為2層樓的加強磚造建築,室內面積共有755坪7合2勺。

台灣教育會館建築工事是由總督府營繕課的井手薰和遠藤久美共同設計,藤井渫負責監造,營造工程是由田村作太郎承攬施作,衛生及防水工程由堀內商會承包,電燈工程由本田商會承包,家具和一般裝飾由橫山裝飾品店承包,於1930年4月21日開始動工興建,隔年4月25日竣工。在工程經費方面,建築費15萬圓,設備費1萬2,352圓52錢,總共花費16萬2,352圓52錢。

台灣教育會館大門外有車寄,1樓著重的是集會、台灣教育會編印教材等功能,內部配置有玄關、下足室、事務室、食堂、集會場、映寫室、豫備室、倉庫、湯沸室、小使室、寫真水洗室、暗室、現像室、乾燥室以及便所等。2樓是展覽空間,配置有中、左、右共3間舉辦展覽用的陳列室,另外還有休憩室、豫備室以及露台。


▲ 台灣教育會館1樓映寫室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5號,1931年)

設計者井手薰當時擔任總督府營繕課的課長,他出生於1879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算是日本第一代接受西式建築教育的人,畢業後於1906年進入日本近代建築大師辰野金吾在東京的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工作,4年後經由辰野金吾的介紹,來到台灣任職於總督府土木部,協助森山松之助從事官署建築的設計與建造,並且參與了總督府的設計工作。

井手薰在1919年升任總督府營繕課的課長,之後經過幾次職位調動後又回任,並曾於1929年獲選擔任台灣建築會的會長,主要的設計作品有台北高等學校本館與講堂、日本基督教團台北幸町教會、建功神社、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台北公會堂、台北市役所等。直到1940年從營繕課長的職位退休,退休4年後病逝於台北,得年66歲。


▲ 台灣教育會館3樓集會室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5號,1931年)

台灣教育會館建築式樣屬於近世式,外觀呈現從西洋歷史式樣過渡到現代式樣的特徵,其外牆貼北投窯業株式會社出產的褐色面磚,窗緣、牆腰及屋簷都有洗石子的幾何紋樣裝飾,展現出藝術裝飾風格。因建物本身設計具有展覽功能,可以說是台灣首座現代化的藝文展覽館,自1931年起的第5回到第9回台灣美術展覽會,以及自1938年起的第1回到第4回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都是在這裡舉辦。

台灣教育會館一直是台北,甚至是全台灣最重要的美術沙龍之一。台灣前輩畫家楊三郎、顏水龍、洪瑞麟、劉啟祥、藍蔭鼎都曾在這裡舉辦過個展。名雕塑家黃土水曾入選1921年第3屆帝國美術院美術展覽會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甘露水」,就展示在會館一樓大廳的樓梯口。目前台灣畫壇歷史最悠久的美術團體台陽美術協會成立於1934年11月12日,創始會員包括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李梅樹、陳清汾、李石樵和立石鐵臣等8位當時的青年畫家,其自1935年起的第1回至第5回台陽美術展覽會,也都是在台灣教育會館舉辦。


▲ 1956年拍攝的照片,當時為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所使用
 (圖片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國家文化資料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隨即設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指派原福建省主席陳儀擔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司令,陳儀一面強行徵收米、鹽、糖等民生物品,又加強對菸、酒、火柴的專賣壟斷,一面將糧食、物資及設備等,私自運往上海的黑市販售牟利,經濟因此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物價一日三漲,搞得民不聊生,台灣人民生活水準大幅倒退。且陳儀又縱容下屬官吏貪贓枉法,胡作非為魚肉百姓,導致民怨沸騰。

1945年的戰後,台灣教育會館先被海軍台澎要港司令部台北辦事處所佔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4月2日電告警備總司令部,台灣省參議會會址已決定設在台灣教育會館,要求海軍台澎要港司令部台北辦事處遷讓。台灣省參議會的參議員,是先由17個縣市的參議會採間接選舉產生,第1屆省參議員共30名,1946年5月1日於台灣教育會館正式成立台灣省參議會。

第1屆台灣省參議會成立之後,便對行政長官公署的施政大加撻伐,不少大砲級的參議員質詢時當面給陳儀難看,卻也因此埋下日後的災難。1947年2月27日晚間,台北因一件專賣局查緝員開槍打死民眾的事件,人民對政府不滿的積怨一股腦兒爆發出來,隔日起演變為大規模反政府暴動,並且迅速蔓延至全台灣,即是二二八事件,陳儀表面上對人民做出讓步,背地裡卻電告蔣介石緊急派兵來台灣鎮壓。

中國軍隊於1947年3月8日自基隆及高雄上岸,由南北兩路進行全台灣血腥屠殺式掃蕩,隨之而來的是對意見領袖及知識份子的逮捕行動。參議員自然也成為被整肅的對象,其中王添燈、林連宗被殺身亡,郭國基、林日高、洪約白、馬有岳被捕入獄,顏欽賢、蔣渭川則被通緝,另有幾位參議員辭職避居海外,剩餘下來的也因有所顧忌,議場上出席、提案與發言數銳減,台灣省參議會已名存實亡。

台灣省參議會就僅存在這麼1屆,雖受中國內戰因素曾延長任期2年半,還是於1951年因調整縣市行政區域,使省參議員失去其原本選區代表性而被廢止。同年12月11日重新成立第1屆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會址仍然設於台灣教育會館,而再於1959年6月24日,將原本的第3屆臨時省議會,直接改為第1屆台灣省議會。


▲ 台灣教育會館的現況,將於此設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於1958年5月1日搬遷至台中霧峰新的會所後,台灣教育會館空了出來。正逢前一年發生了美軍援顧問團雷諾玆上士(Robert G. Reynolds)開搶打死劉自然的事件,一群民眾把原本位於台北北門附近的美國大使館和美國新聞處砸個稀巴爛,台灣當局自知理虧,便將該建築租給美國大使館,做為美國在台新聞處新的辦公處所。

美國在台新聞處於1958年12月2日進駐台灣教育會館辦公後,開闢林肯中心,重新恢復該建築原有的藝文功能,經常舉辦電影放映、展覽、音樂欣賞會、演講以及戲劇等活動,並設有圖書館,定時更新英文書籍和雜誌期刊。由於當時台灣處於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及社會環境相當封閉,一般民眾僅能藉由美國文化中心,獲取國外最新資訊,成為接觸歐美西方文明的前哨。

在當年台北沒有其他當代藝術表演場館的時代,唯有美國文化中心,灌溉年輕人心頭的現代藝術種子。不僅當年多位美國重要表演藝術家如現代舞大師瑪沙葛蘭姆(Martha Graham)、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及保羅泰勒(Paul Taylor)等,都曾在此精采示範演出。台灣本地藝術創作者,往往透過美國文化中心的展覽而成名,1973年2月9日剛學成歸國的舞蹈家林懷民,便選擇在此發表舞蹈作品;而素人畫家洪通於1976年3月12日首次舉辦個展時,這裡更是被一圈圈的人潮包圍。

台灣教育會館雖租予美國使用30餘年,產權卻一直是屬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年底租約到期後,台灣省政府不願再續租,打算拆掉改建大樓。此舉引來文化界人士齊聲反對,並大聲呼籲政府應保存這處深具紀念價值的重要場所,省政府只好將拆屋計畫擱置。正好中國童子軍總會原位於松江路的房舍是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財產,教育局決定收回,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便將台灣教育會館租給童子軍總部使用1年。

1年後,美國在台協會文化組於1993年3年22日又回租台灣教育會館,連同美國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學術交流基金會都一併遷回原址,直到2002年3月1日改租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國際貿易大樓後才遷出,台灣教育會館由教育部收回。2006年行政院規劃於此成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並於2007年2月28日已掛牌,卻因預算未獲立法院通過而延宕至今。


▲ 台灣教育會館大門外,車寄的牆緣有洗石子幾何紋飾


▲ 台灣教育會館規劃設立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 由台灣教育會館大門口向內望大廳及樓梯間


▲ 1樓大廳樓梯間


▲ 1樓內部走廊


▲ 台灣教育會館重新整修時,外牆面磚復舊情形


▲ 原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入口,位於台灣教育會館一旁

本篇是一年前的舊文了,原寫於台灣教育會館@林小昇之福爾摩沙大探索

1 則留言:

  1. 補充一下美國新聞處,在劉自然事件之前,搬進台灣教育會館之前的位置及照片
    室外: http://www.gstatic.com/hostedimg/4a65431cdc530b1c_large
    室內: http://www.gstatic.com/hostedimg/de58bcc899ab9710_large
    它位置是在公會堂(中山堂)車寄正對面約11點鐘方向,這房子是租的,是日本時代末期蓋的店鋪街屋,有查到之前是做食堂、喫茶店的店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