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

西本願寺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別院,位在台北市新起町1丁目1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中華路一段147號。當年日本佛教共有曹洞宗、臨濟宗、天台宗、本門法華宗、顯本法華宗、淨土宗、真言宗、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等多個教派來到台灣傳教,其中真宗本願寺派和真宗大谷派原本是同宗,自從1602年鬧分裂後,兩派位於京都的寺院恰好隔鄰一西一東,為方便於區分,一般通稱位於西邊的真宗本願寺派為西本願寺,東邊的真宗大谷派則為東本願寺。西本願寺與東本願寺在台北市都分別建有別院,東本願寺台北別院位於壽町2丁目5番地,反而是在西本願寺的西北方。


▲ 第1代的西本願寺本堂、鐘樓和集會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1895年真宗本願寺派即隨軍隊來到台灣傳教,隔年起借用台北北門外的至道宮為布教基地,稱為巡教使駐在所,開始向全台各地宣教。1897年3月就買了位在新起町的土地2,500坪,準備興建台北布教場,但到了1900年獲得本山(即教派總部)撥付2萬5,000圓資金之後,才真正開始著手進行建築工程,興建面對所、集會所及宿舍各1棟,由田村佐太郎的田村組承攬施工,契約金額2萬8,494圓,經費不足部分則向信徒募款。於1900年5月3日開工,隔年9月15日竣工,完工後以面對所作為第1代的本堂,集會所兼做為事務室及輪番所,9月22日舉行入佛式,台北布教所並升格為台北別院。當時的總督兒玉源太郎送了一塊他寫著「樹心佛地」的匾額給西本願寺台北別院,於1903年1月10日掛於集會所。

幾年之後,總督府公告最新的台北市市區改正計畫,寺方才發現本堂、鐘樓和集會所恰好都落在道路預定地上,只好再另起計畫建新的本堂,於1908年4月先買下鄰地1,850坪,以供日後遷建之用。遷建工程是由御廟所最先開始,於1920年勘定位置完成後,隔年10月8日動工,1922年8月13日舉行上棟式,至1923年2月17日落成舉行慶讚法會。接著是會館於1922年6月20日動工,由高賴與助承攬興建,隔年2月10日竣工,總坪數108.8坪,為磚造建築,完工後命名為樹心會館,做為舉辦演講等集會場所。鐘樓亦於1922年11月16日動工,由大石熊太郎承攬興建,隔年1月16日舉行上棟式,2月17日與新落成的御廟所、會館一起舉辦慶讚法會。

當時輪番(即寺院的住持)是住在集會所裡面,1924年1月11日凌晨2時集會所的浴室突然起火,大火一發不可收拾,把整棟集會所包括裡面儲存的藏經、重要書籍,連同兒玉源太郎寫的「樹心佛地」匾額全部燒毀。火災之後決定興建獨立的輪番所供輪番居住,新輪番所於1924年5月開工興建,也是由大石熊太郎承攬建造,工程經費7,500圓,9月7日落成。因遭遇過失火的教訓,為防萬一,寺方特別為後來第2代的本堂含佛具投保25萬圓的火險,御廟所也投保了2萬4,000圓,其餘建物5萬9,000圓,合計共33萬3,000圓的火災保險,1年的保費就要繳給保險公司601.1圓。


▲ 第2代的西本願寺本堂外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至於本堂部分,寺方於1925年3月29日成立建築計畫委員會,開始商議第2代本堂新築事宜,但因輪番佐佐木芳照調任北美開教總長,使得委員會暫停運作。到了1927年2月新任輪番芝原玄超上任後,才又繼續展開討論,確定本堂建築造型將採用紫宸殿型,工程預算為25萬圓,並儘速展開募款。到了12月29日建築委員會決議,聘請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擔任最高顧問,並委由松井角平的松井組承攬工程,隨即展開設計工作。松井組創業於1586年,第1代的松井角右衛門就開始從事營建業,傳到了松井角平已經是第15代。1923年因關東大地震燒毀的西本願寺築地別院,其重建工程就是由松井角平承攬興建,而設計者則是松井角平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時的老師伊東忠太。

1929年初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台北別院申請改名為台灣別院,於2月2日核准。在新建第2代本堂的進度方面,松井組於1930年1月29日提交本堂設計圖,經委員會審查後,與松井組協商希望能將價錢壓低在23萬圓以內,在井手薰出面交涉斡旋下,雙方先於3月4日簽下草約,6月12日簽訂本堂興建工程正式契約,7月25日盛大舉行起工式後工程全面展開,並在1931年5月10日舉行上棟式,同年12月31日竣工,隔年1月7日舉行入佛式,本堂部分全部完工。

至於新建附屬設施部分包括庫裡和山門,庫裡是寺院儲藏及調理食物的地方,庫裡新建工程於1933年11月11日開工,由浦田永太郎的浦田組承攬興建,同年12月19日舉行上棟式,1934年4月10日完工,總工程費3萬圓;最後山門於1934年1月17日開工,由川本澤一的川本組承攬,採用台灣檜木打造,3月16日舉行上棟式,並趕在4月10日的吉日與一起庫裡竣工。為慶祝新建本堂、山門和庫裡全部大功告成,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宗主大谷光瑞,指派他弟弟大谷光明來台灣主持慶讚法會,於4月16日抵達台北,隔日主持法會後,又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巡迴該教派在台灣各地的寺院,大谷光明於回日本前,在本堂前種下一棵梢楠木,現在不知是否還活著。


▲ 西本願寺本堂新築落成慶讚會會後合影,前排中央為大谷光明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第2代本堂建坪有302坪,正面寬度為18.82間,約34.22公尺,分為7跨,高度為76尺,約23.03公尺,建物分為階上及階下兩層,階上為木造如京都紫宸殿的宮殿建築,建材採用台灣產的紅檜木,室內分外陣與內陣兩部分,梁柱裝飾雕工精細,挑高的廟堂空間更突顯莊嚴氣勢。本堂基礎為防蟻害採鋼筋混凝土造,階下看似為單純的廟堂基座,其實內部配置有圖書室、會議室、事務室、輪番室、娛樂室、獨身室、食堂、湯沸場、倉庫等空間,床、書櫃、衣櫥等各式生活設施俱全。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本堂階上平面圖,紅色字是林小昇加註的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1號,1933年)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本堂正向立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1號,1933年)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本堂側向立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1號,1933年)


▲ 由左至右分別為樹心幼稚園、鐘樓及山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 位在西本願寺本堂旁的建築是御廟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 左邊的建築物為庫裡,右邊則是輪番所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建物配置圖,紅色字是林小昇加註的
 (圖片來源: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1935年)


▲ 將西本願寺台灣別院建物配置圖套疊上 Google Earth 衛星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本願寺台灣別院被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第二處佔用,第二處負責情治保安工作,檯面上的說法是防杜共產黨滲透,實際上則是當權者用來整肅異己的工具,常用的手法是隨便給人安個匪諜的罪名,先押人再屈打成招,就算刑求後仍得不到目的,照樣可以把人幹掉再說成畏罪自殺。如林小昇前面提到的,西本願寺本堂階下裡各式設施一應俱全,警備總部會使用這裡不是沒有道理。

戰後西本願寺台灣別院不但被警備總部佔用,甚至連交響樂團都搬進去了。1949年起再演變成為大量中國移民落腳的地方,陸續有陸軍第六軍的眷屬及退伍軍人入住,能佔到房子的算幸運,佔不到房子的,在庭院裡隨意搭起簡易的棚子就克難住下來,1955年2月又加入被從大陳島強迫撤退搬遷來台灣的居民,繼續加蓋成大片的違章建築群。另外還有從中國來的理教也打西本願寺的主意,動用關係要求把本堂撥給該教作為總公所之用,到1955年11月中華理教總公所正式遷入,改名為清心堂,堂外則仍是雜亂不堪的大雜院。

1975年4月5日下午5時,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本堂南側的簷角突然冒出火苗,隨後大火一發不可收拾,到了晚上火勢才被控制,本堂階上木造建築全部被火夷平,僅存階下鋼筋混凝土的部分,附近200多戶違建亦受到波及,而那天正好是蔣介石死掉的日子。火災之後,佔住戶又回來了,蓋起更多更大的違建,就連理教也是在燒毀的本堂上繼續搭起佛堂。直到2005年台北市政府發放違建戶拆遷補償費,並協助安置到國宅後,西本願寺的大片違建終於在7月20日拆除,只保留原寺院所屬建築,隨後進入古蹟鑑定階段,但又在這敏感時刻,樹心會館於8月3日凌晨5時無故起火,把木造屋頂燒個精光,只剩下被火燻黑的紅磚牆。


▲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木造的本堂已被大火燒毀,僅存基座


▲ 鋼筋混凝土造的基座都長出樹來


▲ 由另一側看本堂的殘蹟,後方有一角已拆掉蓋起大樓


▲ 本堂旁的御廟所也燒毀,僅餘置骨灰罈的地下室尚存


▲ 輪番所較其他建物為完整,但保存狀況不佳


▲ 輪番所背面臨馬路側被奇異的公共藝術包圍


▲ 樹心會館於2005年辦理古蹟鑑定後不久遭無名火燒毀


▲ 樹心會館的大門早被佔用戶改得不像樣


▲ 鐘樓內已無大鐘,傳聞被民間人士蒐藏


▲ 目前鐘樓變成這副怪模樣,後方還有不知所云的五月天機器人


延伸閱讀: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稻江會館@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樹心會館@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15 則留言:

  1. 這帖太讚了,原來我小時侯住過的房子,居然也在這塊西本願寺上
    京都西本願寺大本山就是伊東忠太蓋的
    不知是否和學生松井角平來台灣蓋西本願寺有關.

    回覆刪除
  2. 可是京都西本願寺的興建年代,和伊東忠太的年代好像搭不太起來耶。

    松井組於1948年改名為松井建設株式會社,查了一下該會社的網站,松井組承攬西本願寺的工程除了台灣別院本堂之外,尚有1911年的小樽別院本堂,和1934年的築地別院復興工事。

    回覆刪除
  3. 不好意思,我打錯了
    應該說的是京都西本願寺旁有一棟現為西本願寺的傳道院,
    是伊東非常有名融合中亞印度風折衷的紅磚煉瓦建築
    以前為1912年西本願寺信徒保險會社
    而我查了伊東的資料,1907年就已經幫西本願設計大連別院了.
    所以讓自己的學生接手台灣西本願別院,應也情有可原.

    回覆刪除
  4. 我是「城內囝仔」,現在則是住在西本願寺旁邊,所以這一帶是我的故鄉。我明白故鄉有許多故事被扭曲隱藏。想研究又遲遲未動手。謝謝你收集了這麼多資料。努力讓我的故鄉以它原來面貌示人,我想就從拜讀你的大作開始!

    回覆刪除
  5. 很高興您來看我寫的東西,感恩啦。

    台灣有幾段歷史一直被刻意跳過,我也只是盡量想找尋周遭被遺忘的過去,但個人能力有限,還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回覆刪除
  6. 七月份計劃前往京都旅行,上網搜尋東、西本願寺旅遊資訊時,無意間看到您的網誌,原來自以為熟悉的土地,有那麼多故事,震撼之餘,心中難免也有無限感慨,謝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
  7. 「我們住的這個地方,在過去曾經是什麼呢?」

    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常回答不出來,我只是想盡量將答案補上。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這段話寫的好!這也是你FB首頁的標題吧!

      刪除
  8.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9. 台灣對於古蹟保存真的很差,該拆不該拆的都拆了,還弄上新東西搞的新不新古不古的
    去過京都再來看這個,笑話了

    回覆刪除
  10. 以前說鐘樓在一家機車行內(還有照片喔,至少15年前),現在確不找到了有點可惜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確實也看過這則新聞+照片

      刪除
  11. 寫的真是太棒了!!!…目前西本願寺在修復中,前天去逛逛拍了不少照片,不過目前本堂依然只有基座還沒蓋好…

    回覆刪除
  12. 小時候有進去過但印象模糊但直到去日本京都看到寺廟才想起來這不是以前小時候有看過的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