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辰馬商會

株式會社辰馬商會位於台北市本町4丁目24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開封街一段33號。辰馬商會自1896年起就在台北大稻埕建昌街開設店鋪,代理販售日本清酒、麥酒、醬油、清酢、味噌及白米等商品。辰馬商會於1898年12月遷入台北城內,先落腳於府前街2丁目平井組原址,1913年1月辰馬商會興建的本店新建築落成,為配合台北市區改正的磚造2層樓新型街屋,街屋後方並建有倉庫。


▲ 辰馬商會本店為2層樓磚造建築,後方有還有倉庫
 (圖片來源:臺北市區改築記念,1915年)

辰馬商會原本是日本以釀造清酒著名的西宮辰馬本家,來台灣所開設的支店。辰馬家自1662年即創業釀造清酒,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為「黑松白鹿」,並逐漸成為日本最大釀酒業者。辰馬家於1917年在日本兵庫縣西宮市成立辰馬本家酒造株式會社,並陸續跨足海運業及產險業,成立辰馬汽船株式會社與辰馬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還投資土地開發業、金融業及教育事業,當時被稱為辰馬財閥。

辰馬本家將在台灣的支店獨立出來,籌資100萬圓資本額,於1921年8月30日成立株式會社辰馬商會,本店仍然是位在台北市本町4丁目24番地,並在台中、台南兩地設有支店。此外,辰馬商會因需要印製酒罈及酒瓶上貼的商標標籤,原本就有自設印刷工場,後來乾脆也獨立出來,於1921年3月投資成立台灣オフセット印刷株式會社,全盛時期連日本兵庫縣西宮市的辰馬本家印刷工場,都併入台灣オフセット印刷株式會社,成為西宮分工場。

辰馬商會除販售白鹿清酒之外,還有代理進口ヱビスビール(惠比壽啤酒)、清涼飲料ナボリン(Napolin碳酸飲料)、三ツ矢平野水(Cider碳酸飲料)、滋養飲料カルピス(可爾必思)、龜甲萬醬油、京印醬油、白木印醬油、辰馬醬油、丸勘印清酢等,樣樣都是當時的熱銷商品。1928年辰馬商會投資開發台北市本町3丁目1番地的樂天地商辦建築,由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設計及施工,1929年5月完工,自1934年3月起出租給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支局。


▲ 1930年辰馬商會聯合其他麥酒輸入業者成立台灣麥酒共同販賣會社
 (圖片來源:臺北市大觀,1931年)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標出辰馬商會的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辰馬商會現在是華南銀行信託部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株式會社辰馬商會先被台灣信託會社接收,1947年1月台灣信託會社改組為台灣信託公司,同年5月台灣信託公司又被華南銀行合併,而成為華南銀行信託部。


▲ 位於開封街的華南銀行信託部現況


延伸閱讀:專賣局台北支局@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台灣オフセット印刷株式會社@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200篇

第200篇了。

這個部落格由一開始只是好玩亂寫,演變到後來用心研究老房子,現在想寫的老房子也寫得差不多了,有些找不到身世的,也依然還是找不到(例如:堀江アパート),看來以後寫部落格的頻率,應該會越拉越長吧,反正只是興趣,隨緣就好。


▲ 林小昇於1994年拍攝的圓環照片

回頭看以前寫的文章,發現部分有些錯誤,或前後文矛盾的地方,但是又懶得改,請各位朋友多包涵了。

延伸閱讀:100篇@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台北神學校

台北神學校位於台北市宮前町297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中山北路二段113號。台北神學校是由吳威廉牧師(William Gauld)設計及督工監造,原是以設立台灣聯合神學院的理念來規劃,於1917年動工,歷經10個月餘的施工,1918年4月竣工落成啟用。台北神學校外觀為英國式磚造建築,正面入口為高聳的4層樓方塔,不完全對稱的兩廂,分別是2層樓的宿舍、教室和大禮堂,南側空地另有運動場。

早期基督長老教會來台灣宣教,受限於南北交通不便利,而區分為台南和淡水兩大陣營,1909年為統合台灣南、北兩大長老教會,決定建立1座聯合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來合併台南神學校和淡水牛津學堂。嗣於1915年4月30日召開的第4回台灣長老教大會中,以投票表決方式,決定出台北為聯合神學院的興建地點,當時候選的地點有淡水、台北、台中、台南等4處,台北在全部35票中,囊括了半數以上的25票。


▲ 台北神學校為英式紅磚洋樓建築,中央高塔特別醒目,兩側有圓拱迴廊
 (圖片來源:臺灣社會事業要覽,1933年)

吳威廉牧師於1861年2月25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19歲聽了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的演講之後,就立志要到外國傳教。自從吳威廉來到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的建築大多交由其負責設計工作,除台北神學校外,吳威廉在台灣還設計了馬偕墓、淡水姑娘樓、牧師樓、婦學堂、淡水高等女學校、台北馬偕醫院,以及大稻埕教會、北投教會、宜蘭教會、新竹教會、基隆教會、鳳林教會等禮拜堂。吳威廉牧師於1923年6月13日因心臟病病逝於台北,身後葬於淡水,享年63歲。

新建台北神學校原是為了建立全台灣南、北聯合之神學院,但南北兩長老會對於合併神學院一事,仍存在歧見,台南神學校一直沒讓師生們北上。1925年台北神學校的校長劉忠堅牧師帶領全校16名學生南下,與台南神學校聯合就學2年,希望能拉近彼此距離,可惜台南神學校的師生始終沒有北上的意願,2年後合併南、北神學院的理想終告破局,台北神學校的師生黯然回到淡水牛津學堂復學。

空置的台北神學校,於1929年租給中村讓博士開設私立養浩堂醫院。中村讓於1877年4月4日出生在日本新瀉縣,就讀東京帝國大學醫科時,主攻較冷門的精神病學,29歲來到台灣,先後擔任基隆港東醫院長、基隆婦人病院長、基隆醫院長等職務,並在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兼任教授,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中村讓博士著眼於當時台灣缺乏專業之精神病院,毅然決定放棄公職醫院長的職位,投入所有私人積蓄,於1929年4月26日開設養浩堂醫院。

養浩堂醫院一位名為金子光子的23歲年輕女病患,平時有縱火癖好,被視為危險人物而安置於隔離病房。1930年3月20日凌晨2時,金子光子點火引燃自己病床的蚊帳後落跑,火勢延燒波及其他隔離病房的病患,造成5人死亡,這場大火也燒出官方長期不重視精神病醫療的問題,台灣總督府受迫於社會輿論壓力,決定在松山五分埔興建公立的精神病院養神院,於隔年動工興建,分3期施工,至1934年10月竣工落成。而中村讓的養浩堂醫院也在獲得官方補助及民間人士捐助下,於1937年11月5日搬遷至台北市下內埔342番地的新址。

養浩堂醫院遷離後,期間一直在淡水牛津學堂上課的台北神學校,也於1937年底遷回台北市宮前町。1940年因戰事轉趨緊張,台北神學校的校長孫雅各牧師(James Dickson)回美國,改由日本人擔任校長,並增設高等女學部;而官方要求台南神學校也要比照改換日本人擔任校長,台南神學校卻抵死不從,寧可關閉學校,率學生北上併入台北神學校上課,長期分立的兩校,在這時終於合併在一起了。台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於1944年6月自神學校分離,改制為3年制的私立台北宮前女學校。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黃色是最初台北神學校購地範圍,包括運動場用地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台北神學校目前是15層樓高的台泥大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北神學校於原址復校,並改名為台灣神學院,1948年由孫雅各牧師回任校長;宮前女學校於戰後則改名為私立中山女子中學,且於1947年併入淡江中學女子部而結束。1955年9月台北神學校決定遷離繁華的台北市區,將土地以280萬元賣給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所得經費另選在幽靜的陽明山腰興建新校舍,同年11月8日動工,隔年9月21日神學院本館及宿舍竣工落成,開始於新校舍上課。

紅頂商人辜家的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買下這中山北路黃金地段土地,委託林慶豐建築師設計,興建台泥企業總部大樓,於1958年7月動工,1960年11月11日落成啟用,工程費2,000萬元,由三中工業公司承造,為7層樓鋼筋混凝土造建築,高度達100尺,在當時僅低於總統府,大樓地下室設有發電設備,可以獨立供應大樓內所需的電力,為台灣戰後重要的指標性建築。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的林慶豐建築師,與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淵源頗深,除了設計台泥大樓外,同時也是台灣神學院陽明山新校舍的設計者。


▲ 第1代的台泥大樓於1960年落成,由林慶豐建築師設計
 (圖片來源:文化部 - 國家文化資料庫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台北市中山北路上新建的大廈鱗次節比,相形之下台泥大樓越顯得低矮老舊,1994年台泥公司決定拆除,在原址重建一座15層樓高的新企業總部,第2代台泥大樓特別聘請旅日的KMG建築事務所郭茂林建築師設計,由日本鹿島建設和台灣的大友為營造共同承攬興建,新大樓不含土地即耗資27億元,於1998年10月完工啟用,其最大特色在於3至5樓為台灣首座在辦公大樓內設置的多功能表演廳,取名為士敏廳(Cement Hall),擁有314個座位,供藝文活動之用,現為台北戲棚的表演場所。


▲ 第2代的台泥大樓於1998年落成,由郭茂林建築師設計

至於搬遷至台北市下內埔的私立養浩堂醫院,戰後於1946年9月1日被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接收,改名為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分院,當時中村讓博士已經70歲了,仍繼續留任在醫院服務。後來錫口療養院分院裁撤,曾陸續改為台北市立稻江傳染病院、台北市立傳染病醫院、台北市立大安醫院等。1986年7月1日該處交予國立台灣大學,興建新的家畜醫院於1995年11月15日落成啟用,現名為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資源暨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1943年台北城內旅館業分布

花了一些的時間,把查到1943年台北城內的旅館業標示在地圖上,有些地點並不很確定,希望沒標錯才好。


▲ 1943年台北城內旅館業分佈情形,底圖為1945年美軍繪製的地圖


01 台北鐵道ホテル 台北市表町2丁目7番地
02 吾妻旅館    台北市表町2丁目13、17番地
03 日之丸旅館   台北市明石町2丁目6番地
04 新高旅館    台北市本町2丁目58番地
05 攝津館     台北市本町4丁目7番地
06 朝陽號     台北市本町3丁目5番地
07 萬屋旅館    台北市表町1丁目33番地
08 鶴屋旅館    台北市表町2丁目22番地
09 台北ホテル   台北市本町1丁目37番地
10 山梅ホテル   台北市榮町1丁目23番地
11 小林旅館    台北市明石町2丁目1番地
12 台北館     台北市表町1丁目48番地
13 太陽館     台北市本町1丁目1番地
14 朝日旅館    台北市大和町3丁目1番地
15 大丸旅館    台北市榮町1丁目13、14番地
16 明治旅館    台北市本町3丁目1番地
17 肥後屋旅館   台北市明石町1丁目3番地
18 三橋屋旅館   台北市本町3丁目10番地



▲ 台北鐵道ホテル於1908年落成,是台灣首屈一指的西洋式大飯店
 (圖片來源:臺灣寫真帖 第5集,1915年)


▲ 攝津館位於本町消防詰所旁,該處現在是華美大飯店
 (圖片來源:臺北市區改築記念,1915年)


▲ 台北館位於現在的館前路與信陽街口
 (圖片來源:臺北市區改築記念,1915年)


(2012.07.16補充)



延伸閱讀:吾妻旅館@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1943年台北市各海運業

查到1943年台北市各海運業的營業據點地址如下: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表町2丁目23、24番地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表町2丁目16番地
南日本汽船株式會社    台北市表町2丁目9番地
東亞海運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表町2丁目15番地
大連汽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表町2丁目14番地
辰馬汽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本町4丁目24番地
開南航運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榮町1丁目15番地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建築於1937年落成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 大連汽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於1941年買下這棟房子
 (圖片來源:躍進臺灣大觀,1937年)


延伸閱讀: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日清生命株式會社台北支社@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再探北三線道路@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2012年上半季冠軍封王戰


▲ 奪冠後總教練中島輝士被拋起慶祝


▲ 統一7-ELEVEN獅隊奪冠大合照


▲ 換好冠軍T恤再合照一張


▲ 勝利投手鎌田祐哉接受記者訪問時被倒冰桶


▲ 鄧志偉接受記者訪問時被隊友偷襲噴香檳


▲ 張泰山說他頭髮要掉光了


▲ 潘武雄每次封王都大聲喊爽


▲ 高志綱振臂高呼誓言奪得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