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樹林酒工場

樹林酒工場位於台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彭福字樹林238番地,樹林地區在清國時期就以米酒、糯米加進紅麴釀造老紅酒聞名,也就是紅露酒。


▲ 樹林酒工場於1930年落成的新廳舍
 (圖片來源:台灣酒專賣史 下冊,1941年)

1907年頒布台灣酒造稅規則開徵酒造稅後,原本的民間私家釀酒,轉為需以行號申請造酒許可。1909年由黃純青等9人集資3,200元成立的樹林造酒公司,專門生產樹林有名的紅酒,創立當時是只有20名員工的小公司,每年產量大約300石。1920年5月黃純青與周居山、黃逢時合作,募集了200名股東集資50萬元,將樹林造酒公司改組為樹林紅酒株式會社,擴大營業後每年約可生產紅酒2,000石。

1922年4月發布酒類專賣令,樹林紅酒株式會社被徵收為公有,改稱為樹林製酒工場,同年11月再改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樹林酒工場,開始擴張土地建築新式工場,製造過程全面改以機械化,並採科學化的管理,以大幅提昇產量,紅酒產量占全台灣一半以上。1929年樹林酒工場又增設紅麴工場,以供應各地酒工場釀造用之紅麴原料。


▲ 樹林酒工場配置圖,紅色字是林小昇加註的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樹林酒工場以原樹林紅酒株式會社為基礎,1923年新增汽罐室,隔年增建米酒蒸餾場、紅酒貯藏倉庫,接下來陸續增加米酒仕込場、原料倉庫、紅酒仕込場、包裝場、製品倉庫等,至1929年興建新的廳舍,並設置標準軌的鐵道引込線直接連接樹林驛,整個酒工場的規模大致完成。


▲ Google Earth 衛星圖,林小昇用紅色圈出原樹林酒工場的範圍


▲ 樹林酒工場舊廳舍平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樹林酒工場廳舍原為1層樓的木造建築,工場陸續擴充規模後,舊廳舍空間略顯不足,便決定另外興建新廳舍,由專賣局技手牛島菊之助負責設計並監造,廳舍新築工程一共吸引了19家土木請負業者前來投標,於1929年8月16日午前11時開標結果,由台北市新富町的塚本與之助得標,2天之後開工,至隔年3月20日完工,工程費計23,820元。


▲ 樹林酒工場新廳舍1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樹林酒工場新廳舍為2層樓磚造建築,1樓配置有玄關、客溜、事務室、應接室、工場長室、電話室、宿值室、小使室、湯沸室及浴室等,2樓為會議室及應接室各1間。


▲ 樹林酒工場新廳舍2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 樹林酒工場新廳舍立面設計圖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樹林酒工場先是改為台灣省專賣局樹林酒廠,至1947年7月改稱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第四酒廠,1957年2月再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樹林酒廠。直到2000年樹林酒廠結束營運,員工納編已搬遷至林口的台北酒廠,原本的樹林酒廠則僅做為貯存倉庫,2004年樹林酒廠土地被規畫成為大同工業區,所有廠房設備拆除殆盡。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台南刑務所高雄支所

台南刑務所高雄支所位於高雄市林德官169番地,就在高雄與鳳山之間的縱貫道旁,1932年11月向高雄市役所購得土地後,隔年1月開始興建,至3月14日大致完成獨居房1棟20房、雜居房1棟12房,便於1933年3月15日舉行開廳式,首任的看守長為本田乙松。


▲ 林小昇由台灣總督府檔案改繪的高雄刑務所平面圖

台南刑務所高雄支所內配置有事務所1間,室內面積為109坪,另外有獨居舍房1棟20房共45坪、雜居舍房2棟24房共120坪、工場2棟、炊事場1棟。剛開廳時,高雄支所還是用鐵絲網當作臨時圍牆,而後才陸續改建為磚牆,並進行支所內各工場、倉庫等增建工程。


▲ 1945年美軍繪製的地圖,林小昇用紅色畫出高雄刑務所的範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南刑務所高雄支所先是改稱為台灣第三監獄第二分監,1947年4月1日再改名為台灣高雄監獄。直到1973年因房舍不足且設備老舊,而將土地賣給交通部電信局,搬遷至高雄縣大寮鄉的新監獄。


▲ Google Earth 衛星圖,紅色是原本高雄刑務所的範圍

原本台南刑務所高雄支所的位置,現在是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分公司高雄營業處。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中崙轉運站

大多數人都誤以為台北市現代化的客運轉運站有2座,第1座是台北轉運站,第2座是市府轉運站,其實不然,中崙轉運站早在5年前就蓋好,是台北市最早落成的客運轉運站。公營的台汽公司在1999年將原本的中崙車站,以設定50年地上權權利方式賣給某財團,開發興建成地下5層、地上14的多目標開發商業大樓,並於地下1樓規劃為客運轉運站,期限直至2049年2月10日為止。


▲ 中崙大樓是由李安憲建築師加上潤泰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中崙大樓於2001年11月取得台北市政府核發的多目標使用核定函,並於同年12月6日取得建造執照,隨即開始興建,在5年前便已落成啟用。現在中崙大樓裡不但有大賣場、速食店,還有1家專門辦婚宴的飯店,林小昇曾經到這棟大樓吃過幾次喜酒,不過從未在此搭過客運,今天下午突然想進去看看中崙轉運站到底長什麼樣子。


▲ 中崙大樓的樓上是商辦使用,可以看到有銀行的招牌


▲ 大樓正門西側設計成為轉運站客運車的出口


▲ 中崙轉運站的乘客入口就在大樓正門的東側


▲ 搭電扶梯到地下1樓,看到空蕩蕩的候車區


▲ 這就是中崙轉運站的候車月台,鐵捲門一直是關著的


▲ 只有第6月台充作大賣場的接駁車停靠上下客之用


▲ 繞到轉運站月台鐵捲門後面,看到大客車的車道


▲ 月台鐵捲門後方堆滿貨物,成了廠商卸貨區


▲ 轉運車道目前只有大賣場的貨車在進出

現在台北市區房價飆漲,中崙大樓樓上有那麼多的商辦空間,樓下還有額外的卸貨區可以使用,取得50年地上權的財團應該賺翻了吧。至於中崙轉運站建好5年來始終不曾使用過,好像也沒人在意。以上是今天的蚊子轉運站探險之旅,以後大家就知道台北市不是只有2個客運轉運站而已。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養神院本館

台灣總督府精神病院養神院的本館為鋼筋混凝土及磚造建築,中央的部分有2層樓,兩翼為1層樓。


▲ 養神院本館正面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4號,1933年)


▲ 養神院本館玄關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4號,1933年)

本館的1樓外為車寄,內部前方配置有應接室和待合室,中央為藥局,左右兩側分別是診察室和事務室,後側為便所和洗面所。


▲ 養神院本館1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4號,1933年)

上本館2樓有個廣間,院長室在2樓前側,後側則是試驗室。


▲ 養神院本館2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4號,1933年)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養神院

總督府精神病院又稱養神院,位於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五分埔372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虎林街138號。養神院於1931年動工興建,工程共分為3期施工,至1934年10月完工落成,由台北帝國大學中脩三教授擔任醫長,是台灣最早收容精神病患的公立慢性療養機構,也就是台北人俗稱的「松山瘋病院」。

養神院的興建工程以第2期最為重要,包括了本館、本館附屬家、娛樂室、看護婦宿舍、看護夫宿舍、炊事場、消毒室及洗濯場、屍室及解剖室、守衛室、汽罐室、石炭置場等各主要建築,由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負責設計及監造,荒井工務所承攬本館及炊事場其他新營工事,高進商會承攬電汽設備工事,共榮商會承攬屋內給水設備工事,堀內商會承攬衛生工事,淺野セメント負責水泥供料。

民間傳說松山為「水火既濟穴」,松山慈祐宮前原有3個農業灌溉用的埤塘,隨著該地發展陸續被填平,恰巧接二連三有人精神失常,人們便認為是因為水弱火強,水火不能相濟,所以總督府才會選在松山興建養神院,收容這些病患。雖是穿鑿附會之說,卻也說明了精神病院在地方上並不太受到歡迎。


▲ 養神院大門外觀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養神院年報,1937年)


▲ 養神院表玄關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精神病院養神院概況,1938年)


▲ 養神院本館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精神病院養神院概況,1938年)


▲ 養神院職員於本館前合照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養神院年報,1937年)


▲ 養神院病棟外觀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精神病院養神院概況,1938年)


▲ 養神院患者娛樂室內部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精神病院養神院概況,1938年)


▲ 1945年美軍繪製的地圖,林小昇用紅色圈出養神院的範圍


▲ Google Earth 衛星圖,養神院早已遷走成為住宅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11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衛生局接收了養神院,最初改稱為台灣省立五分埔療養院,但1個月後負責接收的院長宋尚德,向行政長官公署表示本省人習慣稱埔字屬「墓埔」之意,希望將院名改為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而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也同意了。然而埔字應是指平坦之地,是清國乾隆年間何、周、沈、杜、李五姓人家,合力開墾一片荒埔地,故稱為五分埔,跟墳墓一點關係也沒有。

為因應1967年台北市將升格為直轄市,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趕在1966年5月9日改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療養院,台灣省政府也開始準備將該院移交給台北市政府管轄。可是在1967年9月政策卻又轉彎,台北療養院仍繼續歸台灣省屬,不移交台北市了。隔年台灣省政府將腦筋動到土地上,省主席黃杰指示,台北療養院年代已久,房屋陳舊,該院佔地11,590.940坪,若以每坪5,000元出售,約可得款57,954,000元,可到台北縣買地蓋新的醫院。

後來台灣省政府找了桃園縣政府商量,覓得位在桃園與八德交界縱貫線旁的一塊地,用來蓋新的療養院和綜合醫院。1971年準備出售省立台北療養院土地共3.833公頃,同時進行將療養院遷建桃園縣,並設立綜合醫院的計畫。至1979年正式改制為台灣省立桃園療養院,隔壁新成立的台灣省立桃園醫院也盛大開幕,而原本松山五分埔的院舍則已成為住宅大樓。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市政府在1969年7月1日成立台北市立療養院,最初設於仁愛醫院內,幾年之後,亦選中松山五分埔附近的山坡地興建新的精神病療養院,也就是現在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所以療養院還是離不開松山。